計量和標準的目的都是為了追求統一。計量是為了實現測量活動、測量結果的全球統一。從本質上講,計量就是現代社會中基礎的標準化活動。大數據時代的今天,計量校準服務費,計量更是一切數據有效性的源泉。計量科學的本身就是為了建立和優化不斷進步、永無止境的計量標準。計量標準是物化的標準、是客觀的標準,是建立在科學真理基礎上的準繩。我們在談到質量時,經常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所謂規、矩,計量校準機構,分別是指校正圓和方的兩件計量器具。當規和矩合二為一時,便為規矩,指的是法度,標準。規、矩和規矩之間,就形成了內在聯系。可以說,沒有規、矩,何來規矩?沒有規矩,規、矩何用?如果我們認為標準確定了需要方、圓及其規格大小,則計量確保方是方、圓亦為圓,以及方圓之規格符合標準之規定,也就是確保了質量的預期。因此,可以說,標準規定了質量的要求,計量確保了質量的實現,計量是標準的基礎,更是質量的基礎。
隨著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計量服務機構也得到了一個很大的提升空間,校準機構越來越普及,往往會使人們不知該如何選擇一個好的計量校準機構,那么好的計量校準機構應該具備哪些要求才能給客戶后的服務呢?如下計量校準將為大家詳細分析:
1.首先實驗室應采用滿足客戶需求并適用于所進行的校準方法,當前,我國發布的國家計量技術規范大部分是計量檢定規程,而不是國家計量校準規范,對于非常規的計量儀器,作為企業計量管理人員首先要了解這些非常規的計量儀器的使用要求,特別是量值準確度的使用要求,而企業在送檢時應指明所采用的校準依據。
2.根據校準時所采用的計量標準來判別和確認,校準證書上必須表明校準時所采用的計量標準的準確度等級或者測量范圍等技術參數的信息。檢查所采用的計量標準的測量范圍是否覆蓋了被檢儀器的測量范圍。
3.根據校準結果的不確定度來識別,在出具證書時,如有不確定,那么工程師就該在證書上寫明。
“計量校準的‘計’其意一是核算:計時、計量(liàng);二是測量或核算度數、時間、溫度等的儀器:晴雨計、濕度計。‘量’作為量(liáng,動詞)時,其意一是確定、計測東西的多少、長短、高低、深淺、遠近等的器具:量具、量杯、量筒、量角器;二是用計測器具或其他作為標準的東西確定、計測:計量、測量、量度、量體溫、度量衡;‘量’作為量(liàng,名詞)時,蕪湖計量校準,其意一是數的多少:數量、質量;二是古時計量物體多少的容器,如斗、斛之類。說 ‘計量’,首先應當從‘度量衡’說起……”在9月1日2014年全國“質量月”啟動儀式系列專題講座之一“計量——國家發展質量的戰略基礎”上,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院長方向從計量的本質特性出發,結合源遠流長的度量衡歷史,深入淺出地闡述計量概念。這一別開生面的開場,如一縷清風撲面而來,使全場原本稍顯沉悶的學術氣氛頓時活躍起來,廣大聽眾為之振奮。
您好,歡迎蒞臨合肥科準,歡迎咨詢...
![]() 觸屏版二維碼 |